人民網《對話企業家》·百家企業談信心
千方科技夏曙東:以創新實踐提升人們出行幸福感
“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基于此,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推出“百家企業談信心”特別策劃,對話重點行業領域企業負責人,傳遞市場聲音、提振發展信心、激勵使命擔當。
本期嘉賓: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夏曙東
人民網: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作為二十大之后的首場經濟工作會議,您認為此次會議傳遞出的一個最強的信號是什么?
夏曙東: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及“信心”,做出了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的重大判斷。2023年的重點在重啟經濟,全力拼經濟,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著力擴大內需。
此次會議指出,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將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政策舉措出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動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向好。
人民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您有何新感受?它將如何影響民營企業下一步的發展?
夏曙東:在全球經濟呈現高度不確定性,面臨巨大挑戰之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意義深遠,價值重大,為努力前行的民營經濟注入了強勁的信心。
在“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方略下,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特別體現在國家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上。民營企業發展優勢和潛能將進一步釋放,更多民營經濟力量將邁上更高的競爭平臺、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智慧交通行業為例,近年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我國中長期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發展智慧交通所需要的技術儲備、硬件設施、市場環境、商業模式、用戶習慣等各方面條件日趨成熟,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作為一名民營科技企業的負責人,我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對于民營企業發展的關心與支持,同時,我也相信,進入2023年,會有更多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出臺,也將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人民網:當前行業面臨哪些新機遇,您所負責的企業將有何新動作、新布局?
夏曙東:會議指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千方科技所在的智慧交通、智慧物聯產業是融合電子信息、裝備制造、交通運輸、數字服務等多個產業領域的新經濟形態,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走向產業化的重要方向,為我國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和產業整體競爭力提供了全新的賽道。
當前,我國光學及測控傳感基礎產業存在短板,投入力量仍顯不足;人工智能技術處于關鍵加速期;5G技術居于領先地位,但應用場景仍不豐富。未來要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自主可控,智慧交通、智慧物聯是近在眼前、必須搶抓的重要制高點。
作為交通新基建全面、深入的踐行者,千方科技依托全要素大數據治理能力和云邊端全棧技術及產品,致力于為公軌航水大交通領域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同時通過產融結合,構建從智慧交通到智慧物聯、從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到智能傳感器、從智能制造到智慧中樞、云邊端貫穿的戰略生態。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我們以人才作為公司發展的主力軍,在城市治理、民生改善、綠色創新等方面發揮“排頭兵”作用。2023年,我們將進一步推進智慧交通、智慧物聯行業創新發展,全面打通智慧交通全產業鏈,扎實推進智能物聯創新發展,讓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于智慧城市更多場景,為公司持續良性發展打開更大成長空間,為行業發展提供新思路,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以創新實踐提升人們的出行幸福感,守護百姓美好生活。
人民網:經過世界變局加快演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內經濟下行等多重考驗,民營企業獲得了什么樣的鍛煉、積累了什么樣的經驗?您對未來企業發展有哪些新的思考、新的體悟?
夏曙東:外部環境在給企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自我進化的機遇。面對復雜嚴峻的環境,千方科技在危中尋機,因時施策,堅持自主創新道路,持續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構建新一代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助力交通行業碳減排、賦能數智城市建設方面不斷思考與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績。
其中,由千方科技參與建設的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已成為行業標桿,并且這套“北京經驗”為浙江寧波、云南大理等城市發展智能網聯產業提供了有益借鑒。
此外,千方科技始終致力于以數字技術助推交通行業碳減排。譬如在城市綜合治理中,公司通過大數據綜合“治堵”提高通行效率降低排放。
近年來,千方科技在數智城市領域積極布局,堅持以領先的數智物聯產品和技術建設智慧城市,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植入解決方案的各個環節,交付的產品方案覆蓋全球200余個國家和地區,3000余個城市。
通過多年的行業實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堅持自主研發,形成“以我為主”核心技術體系支撐的智慧交通、智慧物聯產業生態,才能將局部領域的技術和產業優勢延伸到更多的領域;只有借助新技術新產業的跨行業外溢效應,在行業格局相對穩定的成熟領域注入新的技術元素和應用場景,轉化形成前沿領域、新興產業,才能更好地建設交通強國、賦能智慧城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