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新支柱新賽道破浪向前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標志。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動鞏固延伸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穩步邁進。即日起,人民網推出系列報道,巡禮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挖掘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孕育的新活力新動力。
5G基站累計超過294萬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2000萬輛;超高清視頻產業規模超過3萬億元;新增光伏裝機規模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以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捷報頻傳。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已超過13%。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既是因勢而謀,把握發展大趨勢,更需先勢而動,搶奪發展增長點。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新的支柱產業,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競爭力影響力。隨著近期多部門相繼密集發聲,新興產業布局重點愈加明晰,動能釋放愈加蓬勃。
把握大趨勢 新興產業活力迸發
1分鐘,兩輛新能源汽車在比亞迪西安基地從“零”到“整”,完成總裝,輕盈下線。
58分鐘,一輛新能源汽車通過雙槍充電技術從8%充電至100%。
30天,超4000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遠銷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消費者追捧購買。
從第1輛到第2000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28年間從無到有,發展壯大,近年來一路快馬加鞭,高歌猛進,成為新興產業活力迸發的生動縮影。
比亞迪總裝工廠。受訪者供圖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建立了完善的產業生態,著力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電池、電機、電控等一批核心技術相繼取得突破。統計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
“我國新能源汽車站在了‘風口’,實現了井噴式增長。在大變革期,企業要有核心的技術、精準的戰略和快速的決策,三者缺一不可。”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接受人民網財經專訪時表示,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龍頭企業,比亞迪始終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垂直整合為手段,力爭掌握產業變革主動權。自2022年4月宣布停止生產燃油車以來,比亞迪全面投入研發推廣新能源汽車,全力奔赴以智能化、網聯化為關鍵競逐點的全球汽車產業“新戰場”。
創新發展,時不我待。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新型工業化研究所所長李宏偉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創新版圖和產業格局深刻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各國競爭博弈的前沿和焦點。”
他同時指出,新興產業的“戰略性”同時還表現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上。面對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我國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時期,急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傳統產業的賦能應用,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南京濱江,一幅幅“數實融合”的創新畫卷正在展開。生產線上機械臂來回揮舞,自動化機器人忙碌穿梭,數以萬計的貨箱安靜地排列移動……這里是中興通訊“5G全連接智能工廠”,通信網絡穩定性高達99.999%,1分鐘可生產5臺5G基站。
近年來,推進5G、千兆光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打造數字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先進通信產業重點發力的方向之一,也是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目前我國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9.4%,累計培育1700余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中興通訊“5G全連接智能工廠”。受訪者供圖
“通信行業的車輪靠著技術創新迭代向前快速滾動,但技術普及也意味著紅海競爭,唯有繼續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優勢。”中興通訊副總裁陳志萍表示,中興通訊保持對5G等傳統優勢領域內的布局,以商用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的節奏,維持領先基本盤。同時構建多態、融合、高效、智能的分布式云網一體化的“數字底座”,大力投入5G-Advanced、AI大模型等前瞻技術研發,持續向高價值區躍遷。
下好“先手棋” 新興產業搶占先機
以前,一臺普通的家用醫療箱只能配備創可貼、紗布等簡單的醫療器械。如今,結合工控醫療的可視化智慧醫療箱,不僅將一塊彎折半徑為1.5mm的屏幕整合到醫療箱中,清晰顯示體溫、心律、血氧等數據,還能通過USB擴展接口對接各種醫療器械,使醫療檢測、遠程診療唾手可得。
以前,醫療保險理賠過程需要人工錄入上百條各類信息,存在票據種類繁多、圖像采集不規范、賠付效率低下等問題。如今,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一出手,即可實現門診病歷、手術記錄、診斷證明等醫療信息的自動化識別、錄入,理賠支付全流程時效提升50%以上。
揭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神秘面紗”,展現的是一個個真實的美好生活需求。正如李宏偉所言,新興產業通過技術創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
維信諾董事長、總裁張德強告訴記者,柔性AMOLED顯示便攜醫療箱,搭載12.3 英寸全疊構柔性AMOLED模組,未來還會應用在更多日常生活場景中,比如智能家居、車載顯示等。
維信諾柔性AMOLED顯示便攜醫療箱。受訪者供圖
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新引擎之一,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技術,是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加快布局,融合應用深度拓展。
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擁有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最豐富的應用場景。當前,大語言模型迅速應用,加速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有行業報告預測,在未來10年內,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推動全球GDP增長7%。
“人工智能大模型增強了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未來將有很多‘聰明’的大模型涌現,滲透產業領域,賦能行業發展。”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說。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項復雜艱巨的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統施策、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鮮活主體,龍頭企業奮力創新、厚積薄發,靠前布局、領跑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流企業是引領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關鍵力量。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5萬家,比2012年增長30%以上,龍頭骨干企業“頂天立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一批“單打冠軍”“配套專家”脫穎而出。
“創新不是‘一招鮮,吃遍天’,尤其是作為技術密集型的顯示產業,更需要持續創新。”張德強表示,從創立以來,維信諾一直堅持 “基礎研究—中試—量產—應用”的自主創新模式。2022年,中國中小世代OLED產線產能已經占據全球50%的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產能基地。
吹響“集結號” 新興產業攜手共贏
炎炎夏日,施工正酣。混合、攪拌、研磨,江蘇蘇州晶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用于制備光伏電池片的關鍵材料之一——銀漿在這里制成。
玻璃上料、焊接、層壓、測試,在浙江嘉興阿特斯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繁忙運轉,12道關鍵工序自動化水平達到約90.6%,光伏組件成品魚貫而出。
近年來,從上游硅料技術研發、中游組件生產制造,到下游電站開發,我國光伏產業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配套環境和供應鏈體系。今年以來,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組件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增勢迅猛。數據顯示,我國新增光伏裝機規模、新增總裝機容量分別連續十年、八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累計裝機規模超過4.7億千瓦,成為我國裝機規模第二大電源。
“創新需要產業鏈的支持,只有在產業鏈配套齊全時,才能降低成本,增大創新成功的機會和收益。”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莊巖告訴記者,2017年,阿特斯率先采用166毫米的硅片,生產出市場上首個超過400瓦的組件,不僅帶動了公司的業績提升,還引領了光伏大硅片的發展趨勢。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要繼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融通創新,提升整體效率和效益。工業和信息化部正聯合有關部門實施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全面融通。
擴大國際合作,在“走出去”過程中“引資”“引智”,也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莊巖介紹,阿特斯的海外收入占比超過70%,已在20多個國家設有產品銷售和項目開發公司,在泰國和越南設有生產基地。在海外儲能項目開發過程中,阿特斯通過整合技術團隊、設立研發中心,進一步提升了產品設計、工程服務等能力,為海外業務拓展注入強大動能。
圍繞技術、資金、用地、人才等生產要素保障,相關產業配套政策也在持續完善,優化新興產業發展環境的“集結號”已然吹響。
今年5月,國資委月內3次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央企全力以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具體提出在產業布局優化、核心技術突破、良好產業生態形成、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等四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地方上,上海出臺“高端制造業25條”,合肥出臺“先進制造業12條”,杭州致力打造“‘3+N’杭州產業基金集群”,全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李宏偉表示,下一階段,還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切實解決新興產業發展中產生的各類實際問題。如,加強地方重大項目窗口指導,引導地方在建設新興產業鏈過程中差異化布局、互補式發展;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有效配置資源推動科技與產業發展;完善“政企聯合出題、政府助企答題、企業主導評估”的科研攻關新模式,讓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導者、引領者。
相關閱讀: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