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總體向好 三方面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
人民網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許維娜)“我國一季度經濟表現從數據看總體向好。”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應提振信心凝聚各方力量,切實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4月16日,一季度經濟“成績單”出爐,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開局良好,展現了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但同時,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我國應如何應對當前發展困局,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和韌性,與世界各國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董煜提出三方面的建議:
一是要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特別是在涉及未來國際競爭力的領域中,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要下大力氣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特別是有關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領域兩大方面的風險。在地方政府債務方面,要因地制宜、穩步化解;在房地產領域方面,要通過加快城鎮化步伐、加快人口在城市落戶、增強市民消費能力等,進一步穩定房地產市場,同時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進而對房地產市場形成更好的引導。
三是要關注當前的就業形勢。穩就業不能僅依靠政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改善企業預期,鼓勵企業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在這些方面做加法。據教育部統計,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同比增加21萬,再創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數字經濟領域創造新的增長點,進一步發揮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優勢。目前,高校畢業生選擇數字經濟相關行業就業創業的意愿較高,應加快培育更多相關企業。
如何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董煜表示,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他進一步闡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經濟正處于恢復增長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進而影響到了當下的消費。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如收入增長的壓力等,這些客觀因素都對此現象產生了影響。
董煜表示,另一方面,應認識到,“溫差”可能會在不同行業以及產業鏈的不同環節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對于更貼近于老百姓生活的行業,對“溫差”的感受可能會較為明顯。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已出臺了相應舉措,但利好政策傳導落地仍需一定時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