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綠色轉型,降碳成效顯著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邁上新臺階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記者葉昊鳴 高敬)202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增長至17.9%;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到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海上風電機組最大單機容量突破2萬千瓦……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部署持續取得新成效。
“年度報告全面展示2023年以來各領域各部門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的進展和成效,以數據和事實體現我國重信守諾、聚焦落實的理念,體現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負責任態度。”在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說。
綠色低碳轉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根據報告,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6.8%、2.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3.6%、15.7%。
交通領域綠色低碳水平持續提升。報告提出,2023年,全國鐵路、水路貨運量比2018年分別增加10.09、23.40億噸,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鐵路、水路、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車等綠色運輸方式疏運煤炭比例為91.8%、疏運鐵礦石比例為78.8%;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041萬輛,充電基礎設施新增338.6萬臺。
城鄉建設領域節能降碳成效顯著。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達到95%;89.7%的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建成節約型機關,公共機構綠色低碳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根據報告,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13.14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2012年以來,累計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80余萬公頃。
“我國推動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采取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碳市場、增加森林碳匯、提高適應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能源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碳市場建設不斷取得進展,碳排放統計核算等基礎能力持續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新成效。”夏應顯說。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夏應顯表示,我國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積極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進程;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幫助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等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11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