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前沿課》蘊藏的思考
普惠金融在金融領域是一個既悠久、又新穎的概念。在絕大多數經濟體中,信貸業務更多是以信貸對象的特征進行劃分,例如對公業務和零售業務,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公司、同業、機構業務以及信用卡、按揭、消費貸款等,而以金額大小和群體多寡來定義的貸款分類方式,即便在當前全球金融業中也屬鮮見,普惠金融的定義廣泛進入中國的金融語境,其實是最近10年的事情。基于上述原因,寫好普惠金融這一主題,不僅需要有歷史的視角,也要有發展的眼光,不僅要有理論的高度,也要有實踐的論證,不僅需要深刻地理解中國,更要廣博地看到全球。把這個主題說清說透,對作者團隊毋庸置疑是一個挑戰。相比于近年來市場上諸多關于普惠金融主題的圖書,《普惠金融前沿課》一書讓人眼前一亮。
這部書緊密圍繞“普惠金融”這一主題,從理論與政策、實踐與前沿、技術與保障三個維度進行了介紹,共12個具體主題,這些主題不僅有業務的探討,還聚焦了當前新形勢之下的金融政策,不僅有對金融制度的宏觀概括,也包含了普惠金融業務的技術細節,可以說對普惠金融的業務邏輯和發展態勢進行了全面勾勒,無論是大眾讀者,還是金融從業人員,都能夠從這些主題中有所收獲。
作為讀者,通讀全書之后,我認為本書和市面上同主題的其他著作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作者陣容豐富。本書是集體作品,作者成員包括金融科技行業管理人員、中國銀行業協會成員、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從業人員、市場化機構普惠金融管理人員、國際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等,相比于單一的作者構成,更加多元的專業協作團隊為本書的主題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切入點,也避免了視角和觀點的單一性帶來的客觀性缺失,在確保知識濃度的同時,大幅提高了圖書的可讀性。
第二,風格嚴謹扎實。普惠金融雖然本身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主題,但是當前市場諸多關于普惠金融的書或局限于表面化的科普介紹,或是瑣碎案例的堆砌,理論高度不高,實踐提煉不夠,思考拓展不夠,讀起來味同嚼蠟,雖洋洋灑灑數十萬字,但內容乏善可陳。本書在篇幅上并不冗長厚重,12篇文章每篇都有深入的分析,充分運用了數據、案例、模型等素材,圍繞普惠金融主題開展了翔實地分析,有觀點、有判斷,每讀一篇就有一篇的收獲,字里行間充分展現了作者下的苦功。
第三,緊密結合實際。普惠金融的定義和范疇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在金融領域的現實反映,是走中國特色金融之路的必然要求。本書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普惠金融是體現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落腳點”,“建設金融強國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高質量普惠金融體系。”能夠將普惠金融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框架下、能夠放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政治站位,以及對普惠金融這一主題背后社會經濟邏輯的深刻理解。上述這些原因讓本書變得與眾不同,也讓其在琳瑯滿目的相關著作中脫穎而出。
作為讀者,同時也是金融從業者,對于普惠金融這個主題并不陌生。普惠的本質是讓金融資源能夠潤澤單個需求不高、但數量龐大的社會群體。從服務的對象看,對企業而言,普惠更多是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通常小于1000萬,對個人而言,普惠更多是支持個體工商戶,以及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在傳統金融框架下,這些普惠客戶本身不構成一個特征群體,因為他們的異質性非常強,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千差萬別,因此即使到現在,大部分經濟體并沒有如中國一樣將普惠金融發展情況作為一個重要的監測口徑。但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的發展,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普惠金融”列為五篇大文章之一。2024年3月,“五篇大文章”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普惠金融進一步成為熱點話題。同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對金融機構如何提供高質量普惠金融服務提出了具體要求。5月,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未來五年,基本建成高質量普惠金融體系,助力共同富裕邁上新臺階,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優化,普惠信貸體系鞏固完善,普惠保險體系逐步健全。在此背景下,可以預見普惠金融將迎來提質拓量的新階段。
當然,普惠金融的發展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比如,如何能夠準確識別普惠客戶的金融需求?如何能夠甄別具有信貸能力的普惠客戶?如何能夠在信貸效率和信貸安全之間做好平衡?如何能夠在普惠金融拓面增量的過程中控制好不良率?如何能夠防控不法中介等外部因素對普惠政策傳導的影響?如何能夠更好發揮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持續完善普惠金融市場,等等,這其中的每一個問題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思考,都呼喚著更前沿的理論和更堅實的實踐進行支撐。
這本書嘗試回答了一部分問題,也給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的讀者留下了一部分問題。對于每一個愿意了解普惠金融內在邏輯、愿意嘗試理解其背后的宏偉敘事、愿意認真思考金融世界深刻問題的人而言,打開這本書,都會有所收獲。
(作者辛星,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業務經理、高級經濟師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