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2025年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中國計劃測試腦機接口技術入選
隨著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人們對科技向善、賦能未來的期待也與日俱增。
英國《自然》網站在12月17日的報道中,列出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包括歐洲散裂中子源“上崗”、確定新型超級對撞機的可行性,以進一步揭示宇宙奧秘;發射新型衛星,高頻率監測地球“一舉一動”,助力災害救援。此外,中國腦機接口技術也將更上一層樓,應用范圍從醫療康復到虛擬現實,充分彰顯“科技讓生活更美好”這一宗旨。
粒子探測開啟新篇
歷經十多年建設后,位于瑞典隆德的歐洲散裂中子源有望于2025年“上崗”。這臺“龐然大物”通過向重金屬靶發射接近光速的質子,碰撞產生中子脈沖。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中子,探測材料內部結構。
與此同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目前正對擬議的超級對撞機——未來環形對撞機(FCC)進行可行性論證,詳細評估其建造成本、技術挑戰以及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FCC周長91公里,旨在取代周長27公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耗資將高達170億美元。這一可行性分析將于2025年結束。
中國“讀腦術”再接再厲
2025年,中國在腦機接口(BCI)技術領域更進一步,計劃開展一系列測試,與埃隆·馬斯克“神經連接”公司制造的腦機接口一較高下。
中國一款備受贊譽的產品名為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這款無線微創腦機接口有8個電極,可置于大腦感覺運動皮層上,旨在幫助癱瘓人士恢復手部運動功能。
NEO的臨床試驗始于2023年,早期結果顯示,在家連續使用9個月后,脊髓損傷患者能夠進食、飲水、抓握物體。NEO團隊計劃2025年開展更大規模試驗。
宇宙探索步履不停
2025年,月球可能變得“門庭若市”。1月,日本私營月球探索公司ispace的“月球探險”(Venture Moon)探測器,將攜帶著陸器和微型月球車前往月球。美國“直覺機器”公司也將向月球南極發射著陸器,并攜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冰鉆和質譜儀,深入剖析月球表面下的物質構成。作為該任務的一部分,NASA的“月球開拓者”將繞月運行,繪制月球地表水分布圖。
此外,科學家還計劃通過觀測太陽風探索宇宙奧秘,兩項太陽風任務蓄勢待發。其中由歐洲空間局(ESA)和中國科學院攜手打造的太陽風—磁層—電離層鏈路探測器(SMILE)將研究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的相互作用。NASA的“統一日冕和日光層偏振計”(PUNCH)將更細致地研究太陽大氣層,拍攝其3D圖像,厘清能量如何流入太陽系這一困擾天文學家60年之久的謎團。
NASA還將于2025年發射“宇宙歷史、再電離時代和冰探測器分光光度計”(SPHEREx)。這顆衛星將首次利用近紅外光,以102種顏色繪制整個天空。在兩年內,該衛星將收集銀河系內超過4.5億個星系和1億多顆恒星的數據,為揭示宇宙起源提供寶貴線索。
疫情防控未雨綢繆
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仍未在2024年6月的截止日期前,就“大流行病防范協議”達成一致。在共享病原體樣本和基因序列的規則、如何利用技術助力中低收入國家快速生產疫苗、藥物和試劑檢測盒等問題上,各成員國仍存在分歧,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今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可能引發下一次大流行病的病原體清單,將導致甲型流感、登革熱和猴痘病毒在內的30多種微生物列入其中。成員國現在的目標是,在2025年5月之前敲定協議文本,以更好地守護人類健康。
氣候公約“三十而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將于2025年11月在巴西貝倫舉行,標志著聯合國氣候談判風雨兼程已30年。各國希望在這一重要時刻,為2024年COP29會議上懸而未決的資金安排事項畫上圓滿句號。在COP29上,各國已經達成一項新協議:2035年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000億美元。COP30將明確這筆資金的來源以及多少將作為贈款而非貸款提供。
圍繞《聯合國塑料條約》的談判也將繼續進行,最新一輪談判已于今年12月結束,但各方未能達成最終協議。《聯合國塑料條約》旨在構建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框架,加強對塑料制品的監管。
監測地球“一舉一動”
2025年,兩顆衛星將騰空而起,成為科學家監測地球和自然災害,研究森林的“左膀右臂”。
NASA—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O)合成孔徑雷達(NISAR)任務將每12天對地球上幾乎所有陸地和冰雪覆蓋表面完成兩次監測,收集的數據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完整的地球運動圖景。
ESA的“生物質”(Biomass)任務將利用雷達,測量地球上森林生物量的分布情況,并研究其在碳循環中的作用。
這兩大任務提供的觀測結果,將為全球范圍內關于結束森林砍伐的承諾提供有力科學依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