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怎么看,下半年怎么干"系列報道一
促發展補短板保民生 財稅政策效能持續顯現
“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達624.3萬戶,同比增長27.3%。新辦涉稅市場主體日均超3.4萬戶,創近年來新高。”
近日,在國家稅務總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一組數據尤為亮眼。市場主體的高質量發展,是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生動縮影。
“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國交出亮眼的年中經濟“成績單”: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
這背后,離不開財稅政策效能的持續顯現,促發展、補短板、保民生,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落地見效,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減稅降費政策加快出臺落地。展望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要繼續發力見效,進一步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為下半年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常態化 護航經濟均衡發展
山東省沂南縣青駝鎮,養豬合作社的社員們在今年上半年收到了來自中央財政的“大禮包”。
沂南縣作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生豬存欄量達到53萬頭,年出欄量65萬頭。但受非洲豬瘟影響,很多養殖戶放棄了生豬養殖,市場上生豬供應量大幅減少。
為緩解養殖戶資金壓力,實現穩產保供,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財政局及時撥付中央財政直達資金394萬元,助力養殖戶快速啟動規模提升項目。
豐潤養豬合作社社長曾慶永表示:“中央直達資金到位以后,擴建項目推進非常順利,建成投產后,年可增加能繁母豬供應400頭,育肥豬1.3萬頭。”
據了解,財政部在總結2020年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規模達到2.8萬億元。
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如何賦能市場主體發展?財政部部長劉昆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我們國家有五級政府,相應的有五級財政。每一級財政就等于一個錢包,以往的分配是要從中央財政這個最大的錢包裝進第二個錢包,然后裝進第三個錢包,再裝進第四個錢包,再到第五個錢包,最后把錢給群眾或者市場主體。有了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把中間經過的幾個錢包的路徑取消了,直接從第一個錢包直達到財政資金的使用者,大大縮減了資金的在途時間。”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6月底,中央財政已下達2.59萬億元,下達比例達到92.5%,資金快速抵達基層和使用單位,從轉移支付速度上看,有利于及時保障重點領域支出,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復蘇。
今年以來,財政政策精準發力,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超過25萬億元,增長1.8%。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大對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著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資金需求,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對此,劉尚希認為,2021年上半年,經濟復蘇明顯,短期公共風險水平下降。對此,積極財政政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轉為“提質增效、更可持續”,更強調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精準性,優化支出結構,補經濟發展短板。
“從主要支出科目來看,涉及教育、衛生健康、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民生領域的支出大幅增長,而非急需非剛性支出持續壓減。短期內,這有利于擴大內需,長期來看,也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力資本積累。”劉尚希說。
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細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上半年,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制造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正向中國智造加速轉型。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6%,兩年平均增長13.2%。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這一過程中,稅收紅利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效果愈發顯現。
在上海,一家專攻半導體封裝測試高新技術企業的財務總監李臻驊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2020年,公司全部允許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約1.1億元。2021年,企業將進一步提高研發投入,預計研發費用將增至1.17億元。”
今年1月1日起,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記者了解到,實施這項政策,預計可在去年減稅超過3600億元的基礎上,今年再為企業新增減稅800億元。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疫情對新產業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針對重點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支持舉措,有力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壯大。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涵養稅源、吸納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1年3月3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公告,明確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月銷售額15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今年以來,稅務部門形成針對小微企業等不同納稅人繳費人的政策包,實現40批次稅費優惠政策直達快享,已惠及全國納稅人繳費人超4億人次……政策紅利讓市場主體更有獲得感,為經濟發展添動能。
稅收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注冊且到稅務部門新辦理稅種認定、發票領用、申報納稅等涉稅事項的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累計達624.3萬戶,較2020年同期增長27.3%,較2019年同期增長22.8%。新辦涉稅市場主體數量進一步增加,市場活力有效激發。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減稅降費等一系列“組合拳”精準直達市場,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促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迸發新潛能新活力,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提升政策效能 答好“下半場”發展答卷
上半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答好經濟發展“下半場”答卷,對做好當前的經濟工作尤為重要。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
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下半年,將繼續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急轉彎,保持對經濟恢復必要的支持力度。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政策,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積極拓展投資空間,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堅決不收“過頭稅費”。
“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應主要聚焦‘防風險’和‘謀長遠’。”劉尚希認為,在防風險方面,財政政策要在引導預期上發力,增強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當前,要把制度性的減稅降費貫徹落實好,并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多下功夫。與此同時,需密切關注在建項目的后續建設情況,切實提升債務與項目之間的匹配度,重點推動投資環境改善和發展后勁增強。
在謀長遠方面,積極財政政策應聚焦于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方面,需進一步加大對基本民生項目和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資金保障力度,增強國家的發展后勁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通過穩定市場主體預期,進一步增強其擴大科研投入和項目投資的積極性。
“下半年,財稅政策要在三方面發力,助力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一,延續性的財稅政策要繼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夯實經濟增長基礎;第二,財稅政策要對國際經濟形勢做出積極響應,服務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和拉動投資,繼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第三,財稅政策要在完善綠色低碳發展和市場體系建設方面發揮作用。”李旭紅認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