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新春走基層:
返工號角吹響 一起奔赴更紅火的未來
每一次歸程,都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春節假期臨近尾聲,告別家庭團圓的溫暖、父母關切的眼神、家里手工面的熟悉味道,神州大地迎來返城務工的集中期、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高峰期和企業招工的黃金期。
帶著家這個“最溫暖的行囊”再出發,有人馬不停蹄奔向新旅途,有人滿懷憧憬擁抱新身份,有人信心滿滿立下新目標……更紅火的日子,是大家跋山涉水、奔跑向前的共同期盼。而一個個飽蘸活力的返工故事,也注解著新的一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底氣。
返工新方式:坐上包機回工廠
“這是我第11次到甘肅臨夏,因年前就已安排,這次非常順利。” 2022年2月4日,農歷大年初四,百路達(廈門)工業有限公司的代表專程前往甘肅省臨夏州,對接來廈務工人員的有關事宜。該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吳碧鶯介紹,“去年正月是到貴州,因企業用工需求大,每年都會全國各地招聘務工人員。”
吳碧鶯告訴記者,初六當天她將陪同今年首批140余名新員工前往廈門。“年前得知政府組織了‘點對點’接送務工人員,我們第一時間和總工會取得了聯系。”路達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監周玲介紹說,近兩年該公司已吸納900多名甘肅臨夏州員工到廈就業。通過培訓,他們不僅掌握了一技之長,還從中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技術骨干、基層干部等。
據周玲介紹,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是廈門市同安區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對口幫扶縣,近年來通過政府“搭橋”,該公司已成為當地勞務輸出的一張“名片”。“我們主要從事衛浴行業,近年主要銷往歐美國家。年前訂單就已滿負荷,接下來還將有200多名甘肅臨夏州的工人陸續過來。”
記者了解到,為助力2022年第一季度“開門紅”,結合深入推動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廈門市總工會聯合人社部門組織企業到甘肅臨夏州、四川宜賓、云南昆明、銀川寧夏等勞務輸出地開展招聘活動,并采取“點對點”方式將新招錄的員工輸送至廈門。
在重慶,也有多家企業為返工人員提供從“家門口”到“廠門口”的“一站式”就業服務。
在重慶兩江新區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筆電企業緯創資通重慶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拿著工具,在生產線上有序地忙碌著……在年前訂單飽和情況下,今年春節期間,該企業留崗人員達到3500人。
數據顯示,目前重慶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已達到639家,筆電產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重慶筆電產量突破7000萬臺,產值突破3000億。
春節放假前,重慶多個重點電子企業大量招工。鄒樂攝
“與往年用工高峰集中在春節后不同,今年重慶很多企業尤其筆電重點企業年前就開始大量招工。”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重慶智能終端產業持續保持增長,企業訂單充足。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多方搭臺,推動企業與市內外中高職技工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送工合作,幫助重點電子企業在節前日均招工達上千人。
返工新終點:在家門口安居樂業
“過了一個團圓年,接下來要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大年初四天色微亮,33歲的湖南常德小伙郝云利就起床收拾行李,準備踏上幸福生活的新征程。但和往年相比,今年他們一家人的目的地變了。
“以前春節后都是回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今年不用了。”郝云利告訴記者,去年他離開“漂”了12年的北京回到湖南長沙,順利入職智能制造企業山河智能,成為了一名數控鏜工。
南接閩粵,西接巴蜀,湖南雖無通江達海之便,卻坐擁長江經濟帶中心位置之利。作為省會城市,長沙近幾年更是在中部崛起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憑借亮眼的經濟成績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出游子返鄉就業,郝云利正是其中之一。
郝利云帶上滿滿的年貨出發返工。受訪者供圖
“2016年后,重工業開始回暖,長沙作為‘工程機械之都’本身就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我在大學的專業又很契合,所以我堅信這是個好機會。”如郝云利所言,工程機械已然成為長沙的一張靚麗名片,越來越多的“長沙造”正從湘水之畔發往全國,走向全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提出要“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的總體要求。長沙市出臺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22條措施,預計在五年內投入百億元資金,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
郝云利告訴記者,北京的工作經歷讓他收獲了不少成長,但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生活成本壓力。如今,他不僅工資比在北京時高出1000元,還在年前結了婚,買了房子和車子。“回來才半年,父母給的‘安家立業’任務就都完成了。”談起回鄉就業以來的感受,郝云利顯得非常興奮和驕傲。
返工新身份:直播帶貨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
“奶奶,爸爸,媽媽,過來吃飯了。”一大早,女孩就在廚房里忙碌起來,米粉肉、蛋餃子、板栗蒸雞……不一會時間,一大桌家鄉菜就出鍋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好不開心。吃完飯的功夫,女孩來到手機鏡頭前“搖身一變”,成為了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開始為家鄉農產品直播帶貨的一天。
這,就是95后農村女孩湘妹“心寶”的返工日常。
“心寶”,原名曾慶歡,她的家鄉——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大多數勞動力為了生計都會選擇外出務工,“心寶”和她的父母也不例外。
“我上學期間學的是服裝設計專業,2012年中專畢業后,被學校介紹到廣東深圳的服裝廠工作。”“心寶”回憶道,有一年春節自己沒有回家,除夕夜在出租房吃了碗泡面,思鄉的情緒愈發濃厚。2018年底“心寶”爺爺去世,由于擔心奶奶一個人在家生活孤單,她毅然辭職回了老家。
回來可以干什么?再三考慮下,愛好攝影的她決心和表哥合作,成為一名短視頻博主,通過鏡頭展現真實樸素的鄉村生活。沒經驗、沒資源,她就從零學起、不斷摸索,堅持更新,終于慢慢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心寶”在家門口直播帶貨。楊博攝
有一次,“心寶”翻看視頻留言時,發現了一名粉絲的求助:由于交通和銷售渠道受限,當地的金秋梨都爛在地里,希望她能幫忙推銷。了解清楚情況后,“心寶”馬上開啟了自己的帶貨“首秀”。令她沒想到的是,開播僅一個小時,幾千斤梨子便銷售一空。
“心寶”告訴記者,在此之后她的直播帶貨事業越來越紅火,白溪腐乳、蘿卜條、藏香豬肉等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通過她的直播間,從田間地頭走向全國各地的餐桌,銷售額累計超千萬元。
“今年我準備在村里建一個農產品加工廠。”對于這個“小目標”,“心寶”滿臉笑意地解釋其中的”小私心”,“因為今年過年父母都回來了,大家聚在一起既團圓又美滿。希望以后村民們都不用出去打工,留下來一起把村里的好東西推廣到全國各地!”
返工新感悟:把為老服務做精、做透
來自安徽蕪湖的孫孝峰、周海燕夫妻,是上海宛心家政服務平臺的兩位員工。今年他們選擇留滬過節,一早地就開始了新年的工作。
“說不想家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名家政員,周海燕的日常工作是照顧一位94歲高齡的老太太。大年二十九晚上,周海燕接到了老太太的視頻電話,“老太太說讓我盡量早點回去陪她,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就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每次說起老太太,周海燕總是笑瞇瞇的。
丈夫孫孝峰是一名家電清洗工程師,平日里主要為獨居高齡老人進行家電清洗消毒服務,“很多高齡老人沒辦法獨立完成這些工作。通過講解各種家電安全使用規范,我們既提高了老人們的安全意識,也保障了老人家的安全,還聯絡了感情。”孫孝峰覺得,這是一份事業,很有意義。
孫孝峰正在為高齡老人講解煙感器的使用方法。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家政服務市場備受關注。對于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來說,家政服務業更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增長、促就業、擴消費、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各行都要有人做。在一行就把這行做精、做透。”孫孝峰說,以前自己對家政的理解,只局限于簡單的清潔工作,如今切身感受到上海老齡化程度加深帶來的諸多變化,他自己也有了一些新感悟,“年輕人因為工作不能常回家看看,我們做為老服務的,就該及時補位。”
在上海,像孫孝峰夫妻倆這樣的家政服務員還有很多。他們每天穿梭在各個樓宇之間,提供著專業的為老服務。上海市家庭服務業行業協會會長張麗麗向記者表示,今年春節期間上海的家政員留滬率超了65%,很多家政員選擇留滬過年都是出于對這份工作的責任與熱情。
返工新擔當:10萬干群堅守“甜蜜事業”
“春節是蔗糖生產的高峰期,全廠200多名工人積極返崗復工,24小時三班輪流運轉。”廣西崇左市湘桂糖業公司壓榨車間主任劉謹源這個春節和往年一樣,在忙碌中度過。
大年初一,走進位于廣西崇左市江州區的糖業企業車間內,只見往來穿梭的大貨車裝滿了剛從地里砍收上來的糖料蔗,一捆捆糖料蔗通過壓榨、蒸煮、出糖等工序后,一袋袋精糖成品走下生產線,被打包裝車運往全國各地。
食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糖業是廣西傳統優勢產業,更是廣西推進廣大糖料蔗傳統種植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力抓手。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發布的統計數據,廣西的糖料蔗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連續17個榨季占全國的60%左右。
生產車間內,榨機正在進行壓榨工序。譚唐攝
“十四五”開局以來,廣西加快推進糖業高質量發展,全區“雙高”基地完成土地整治驗收504.01萬畝,完成水利化建設345.34萬畝,“雙高”基地良種覆蓋率達100%,單產和效益均顯著提高,蔗農增收明顯。僅在廣西崇左市江州區,糖料蔗種植面積就達到115萬畝,年產蔗糖可達70萬噸。
“江州蔗糖興,則全國食糖穩。”據崇左市江州區委書記梁金昌介紹,該區種蔗農戶達7萬戶、29萬人。這個春節有10多萬干部群眾堅守蔗糖生產一線。“工廠不停工,我們蔗農也不休息。”
據江州區糖業局局長金琪輝介紹,該區榨季指揮部工作人員春節無休,深入一線,緊盯重點區域,加強部門聯動,保障新榨季順利推進。新榨季江州區預計糖料蔗產量522萬噸,產糖65.25萬噸,分別比上榨季增加13%和9 %。
“雨水適合,甘蔗產量不錯,價格也比上年有所上漲。”瀨湍鎮仁良村貢奉屯蔗農勞文堅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里家家戶戶建起了新樓房,許多農戶買了小汽車。這都是甘蔗的功勞!”
2022年人民網記者新春走基層系列稿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