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發展高標準設施農業 提升種植智能化水平
人民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李彤)“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建設成效明顯,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面臨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的挑戰。”近日,由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主辦的“全國設施農業智慧化建設研討會”在京召開。參會嘉賓表示,發展智能化設施農業正逢其時,要積極推廣展示設施農業建設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發掘各地推進設施農業的經驗做法,推介一批差異化、特色化案例,以點帶面引領整體提升。
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杰表示,發展設施農業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抓手,是集約利用農業資源和農業投入品的重大舉措。發展設施農業應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科技創新應用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綠色、優質、高效、智慧”的發展路子。要注重發掘設施農業多元價值、發揮設施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設施農業與生態資源保護、鄉村特色產業、農業休閑旅游、農村新能源產業、特色小鎮建設等融合發展,實現設施農業效益最大化、最優化和可持續化。
“我國設施農業發展速度較快,面積、總產在世界都位于前列,但內生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設施園藝產業存在生產效益低、信息化與機械化水平低等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技術中心主任趙春江表示,推進我國智慧設施園藝技術裝備創新發展,要在發展農業現代化、提升設施農業等目標牽引下,精準感知、按需調控、智能裝備相結合,逐步實現感知網絡化、管控智能化、作業精準化和服務在線化。全球智慧設施園藝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廣泛應用,設施園藝產業將實現全鏈條賦能。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認為,以數字技術為特征的工業元素進入農業領域,賦予了農業工業化鮮明的時代特征。要以數字經濟引領農業工業化的方向,更加重視數字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擴大數字技術應用范圍;更加重視數字化的區域平衡發展,克服區域間的“數字鴻溝”;更加重視企業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形成農民與企業互利互惠、共享共贏的良好局面;更加重視加強對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讓農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數字時代的發展紅利。
農業農村部工程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郭紅宇介紹了當前農業農村投融資項目庫建設情況,并就推進現代設施農業投融資進行政策解讀。他說,要圍繞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這個主要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公益屬性,強化科技賦能,打通堵點難點,運用信息化技術,將融資項目庫升級為集政策宣介、產品發布、企業畫像、撮合對接、融資輔導、場景構建、貸款貼息、生態圈建設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融資服務平臺。通過強化平臺建設,為設施農業智慧化投融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讓供應鏈金融和科技金融為設施農業插上智慧化的翅膀。
對于當前設施園藝產業面臨的瓶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曉明表示,老舊設施占比高,宜機化程度低,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造成生產用工成本高,比較效益降低,直接制約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他認為,未來要通過發展以“數據驅動、智慧決策、精確執行”為特色的智慧化設施園藝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向“建設更規范、栽培更宜機、生產更綠色、勞動更省力、調控更智能、管理更高效”的方向轉變。
“今年6月份引發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為我們指明了依靠現代科技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的方向。”在會議上,江蘇新希望生態科技公司董事長劉雨平以芽苗菜為例,展示了其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及清華大學等單位產學研協同,探索智慧設施農業發展的一線實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