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美麗中國建設“任務書”系列報道之四
低碳發展“綠”意濃 增強美麗中國建設創新活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無廢城市”“零碳示范村”“超低碳產業園區”……近年來,我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之路,建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創新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生命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指出,要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的內生動力、創新活力。
突出重點 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意見》強調,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說,“‘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交通結構偏公路’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也是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痛點’所在。”
對此,《意見》明確,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嚴剛認為,“重點領域”指的是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行業和領域,如鋼鐵、建材、石化等工業領域,以及交通運輸、城鄉建設和農業領域,亟須改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為減污降碳貢獻力量。
中國環境學會海洋生態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道季認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我國生態環境發展的重要需求。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關鍵在于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嚴剛建議,應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優化能源結構。充分發揮我國在工業體系方面獨立完整的優勢,為低碳和零碳技術提供實驗平臺,深入實施工業領域電氣化,引領產業綠色轉型。
創新驅動 為綠色低碳轉型做好科技支撐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關鍵在于加強綠色科技創新。
“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從多個方面入手,為綠色低碳轉型構筑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嚴剛表示,創新驅動發展是重要的國家戰略,在解決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產業發展轉型困難、治理技術缺乏等短板問題上的作用尤為顯著。
“鼓勵技術創新,既要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引導多主體自發進行創新;也要保護好知識產權,讓創新不再有‘后顧之憂’。”嚴剛指出,一方面,要加大綠色技術財稅金融支持,綜合應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方式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另一方面,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應用于綠色技術創新專利、商標和評價等業務,提高知識產權的轉化利用效能。
依靠技術創新,我國電力、鋼鐵、水泥等行業成功實現了超低排放改造。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全國電力行業單位發電量常規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下同)下降80%,鋼鐵行業噸鋼污染物排放績效下降68%,水泥行業噸水泥污染物排放績效下降42%,焦化行業噸焦污染物排放量下降80%,石化行業單位原油加工量污染物排放量下降72%,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政策標準等引領支持,加速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示范,加快技術產業化進程,培育形成新的綠色低碳經濟增長點。”嚴剛說。
推進“雙碳” 構建運轉高效、有序的全國碳市場
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自愿碳市場與強制碳市場互補銜接,共同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碳排放權交易政策是國際主要經濟體實現氣候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一個運轉高效、有序的全國碳市場能夠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嚴剛指出,經過兩個履約周期的建設和運行,全國碳市場通過基準線法分配碳配額,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實現了對高效率低排放機組的正向激勵;通過建立交易機制提供的碳價格信號,有力促進了企業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實現履約要求。
全國碳市場交出“高分答卷”。生態環境部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結束。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市場化機制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積極作用已初步顯現。
《意見》指出,進一步發展全國碳市場,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建設完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當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發電行業,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水泥、鋼鐵、有色等其他重點行業納入碳市場。”嚴剛表示,進一步擴大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不僅有助于更多行業尤其是推動工業行業實現減排目標,也能夠形成更多元的市場結構,提供具有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預期、不同信息來源的交易主體,有利于形成更加公允、真實的均衡價格,從而實現對碳排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引導資金、技術創新能力等匯聚到綠色低碳發展領域。
業內專家認為,“雙碳”戰略為低碳經濟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碳市場建設進入“快車道”,將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實習生郭婧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低碳發展“綠”意濃 增強美麗中國建設創新活力
-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無廢城市”“零碳示范村”“超低碳產業園區”……近年來,我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之路,建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創新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生命力”。…
- 銀行保險業做好“五篇大文章”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金融支撐
- 截至2023年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2%;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增長31.7%;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9.0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7%,比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個百分點;目前已積累養老金規模超過6萬億元,覆蓋近1億人……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全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1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