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雙向奔赴” 各地承接產業轉移態勢顯著
圖為位于河南周口港附近的益海嘉里(周口)現代食品產業園智能化食用油灌裝車間。受訪者供圖
在西部“小城”璧山,全球首條無人駕駛云巴急速行駛,抵達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刀片電池”生產基地;在兩廣交匯地梧州,一條條火紅的鋼坯在生產車間快速出爐,散發陣陣熱浪;在中原港城周口,智能化油脂精煉車間每天可產出1000噸植物油,只需兩位員工線上操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戰略,提升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
春意正濃,建設正酣。當前,不少城市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生產力布局在一“轉”一“接”間逐步優化,蓄“新”成長、產業接力的態勢顯著。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因地制宜承接產業轉移
歷經八天,2000余噸糧食從江蘇南通經貨船運抵河南周口港,隨即被送至幾百米外的益海嘉里(周口)現代食品產業園進行深加工生產。
河南省的人口和農業條件一直是當地深耕食品加工產業的先天優勢,近年來,河南大力發展內河航運,地理優勢正成為其承接東部產業的新鑰匙和“水密碼”。這也是世界500強企業益海嘉里集團選擇落戶周口的重要原因。
“相較于鐵路運輸,內河運輸能使我們的物流成本下降近30%。”益海嘉里周口食品產業園儲運部主任欒芳華表示,兩個糧食專用碼頭建成后,糧食可通過輸送線到工廠筒倉,“離港即入廠”,如按每年70萬噸的產能計算,預計節約運費2000萬元。
去年6月,在鄭州舉行的2023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河南)上,億元以上簽約項目高達678個。鄭州、洛陽、南陽、周口和商丘5個省轄市,共承接項目310個、占比42.4%。轉出地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項目共535個、占比73.1%。
目前,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國內產業轉移的主要轉出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則是主要承接地。
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推動產業梯度轉移遵循“雁型模式”,有利于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發展,更有利于實現差異發展、協調互補的產業格局,保持我國完整產業體系優勢。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關兵同時強調,承接的產業與當地資源環境相適應,通過發揮區位優勢、要素稟賦等優勢,可以提升承接產業的適應性和根植性。
“牽一發動全身”
多地聚焦蓄“新”成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8%、12.7%。
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緊盯集成電路、低空經濟;搶灘生物醫藥、人形機器人……面對我國產業發展新趨勢新特點,把承接產業轉移視作成長新機遇,已然成為不少城市的共識。
“承接產業轉移,對四川來說,就是要招‘新’引‘智’。”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在今年3月底舉行的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四川)上表示,此次對接活動的簽約項目具有較強的新質生產力特征,22個簽約項目協議投資超過1000億元,創新型、引領型、高新技術型項目占總項目的60%以上。
“牽一發動全身”。產業轉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對一地的產業“肌理”重構意義重大。
關兵介紹,根據2012—2022年各地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看,中部地區在承接紡織、皮革、電子等產業上取得積極成效;西部地區在承接食品、木材加工、電子等產業方面進展良好。
“從當前的態勢看,我國產業轉移呈現出轉型、轉移同步推進的態勢,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也告訴人民網記者,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這三種主要的對接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夠加速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另一方面可通過探索構建技術轉移體系,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更加高效,技術轉移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的擴散、流動、共享、應用更加順暢。
成就“雙向奔赴”
產業對接仍需“軟硬”支撐
西尋空間、東覓機遇。要成就產業對接轉移的“雙向奔赴”,讓產業對接轉移項目“引得來”,更“接得穩、留得住、長得好”,各地為此使出了渾身解數。
4月21日,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貴州)在貴陽舉行,這是今年繼成都后的第二場國家級產業對接活動。為承勢聚力、接好“貴”客,活動不僅設置1場綜合活動和4場專題活動,還圍繞資源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先進裝備制造、大數據電子信息、特色輕工等貴州特色優勢產業,開展地市推介、政企對接、實地考察、專家解讀、項目簽約等。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是產業轉移發展的關鍵保障。四川在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上發布了包括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產業、材料與化工產業、輕紡與食藥產業在內的4份產業合作供需清單,將重點企業、園區“隆重推出”,使四川產業布局一目了然。
園區化、鏈條化、集群化,也是各地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發力方向。比如,內蒙古為“外來貴客”提供“專屬計劃書”——赤峰市建設京蒙協作(亦莊·赤峰)科創產業園;呼和浩特市通過“拔尖計劃”重點打造乳業、硅材料、生物醫藥、大數據四大產業集群;包頭市著力打造“世界綠色硅都”……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2023年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內蒙古)160個簽約項目中,已開工項目78個,投資額2021.95億元,占總項目簽約投資額的四成多。
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已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先行先試,積累了良好經驗。但同時,承接地在創新、人才、政策支撐、營商環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難點堵點,值得關注。
關兵表示,應堅持“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原則,政府要注重在產業布局引導、優化發展環境、搭建對接平臺等方面提供“軟硬”支撐。
魏琪嘉也坦言,科學有序推進產業轉移,仍需在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持續發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逐個突破障礙難點。同時,要做好各類信息的銜接對接,加強區域間的政策統籌協調力度,促進產業對接更高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