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逐“綠”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釋放發展動能
初冬時節,在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南部新能源基地內,漫漫黃沙上,一排排藍色光伏板,向陽而立,熠熠生輝,匯集成遼闊的“藍色海洋”。
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南部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受訪者供圖
“作為國家‘沙戈荒’基地重點項目,該基地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包括風電400萬千瓦、光伏800萬千瓦、配套支撐性煤電400萬千瓦,可滿足超13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華能北方公司旗下庫布齊能源公司項目經理李峰介紹,基地內200萬千瓦光伏先導工程正在進行并網前的最后調試工作。光伏組件采用了高效電池,背面也能發電,利用沙地高反射率特點,實現發電量比以往增加15%。
這是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縮影。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近期聯合發布的《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
日前,在青海,全球海拔最高光伏電站——華電西藏才朋光儲二期項目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1.55億千瓦時,可滿足約5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需求;在新疆,我國西北地區海拔最高的風電場——國家能源集團新疆電力龍源新能源烏恰風電場全容量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200兆瓦,年發電量約5.4億千瓦時,可滿足當地30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2.1億千瓦,同比增長21%,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5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0.9%,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5.5%。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7.3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4.7%。
隨著可再生能源規模不斷擴大,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新型能源系統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可再生能源協同互動式發展、新型儲能技術開發應用,將成為新型能源體系發展的方向。
在江蘇,全球最大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華能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發電二期項目日前開工建設,規劃建設兩套35萬千瓦非補燃式壓縮空氣儲能機組,一次充電可儲存電量280萬千瓦時,年預計充放電330次,相當于節約標準煤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萬噸;在青海,青海省首個兆瓦級鈣鈦礦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首次并網成功,總裝機直流測容量1.02兆瓦,并開展鈣鈦礦光伏組件在高原高海拔條件下的應用研究,為鈣鈦礦光伏組件產業化進程和商業化應用提供數據支撐、積累運行經驗。
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同時,煤炭等傳統能源也加快清潔高效利用。《指導意見》指出,加強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動自備電廠主動參與調峰,優化煤電調度方式,合理確定調度順序和調峰深度。
在魏家峁煤電公司生產廠區,白色的熔鹽儲熱裝置矗立在主廠房北側。這是國內首臺套6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耦合高溫蒸汽熔鹽儲熱系統示范工程。
“用電低谷時,煤電機組產生的過剩蒸汽將能量傳遞給熔鹽,將能量儲存起來。當用電高峰來臨,將該部分熱量釋放出來,直接用于機組發電的用熱環節,提高能源利用率并減少棄電現象。”該公司電廠運行部部長韓麗介紹,項目運行后,煤電機組調峰的額定負荷從60%提升到75%,每年可增加新能源消納電量6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萬噸。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表示,能源行業要有序推進煤電由基荷能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因地制宜推進可再生清潔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利用,夯實清潔能源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儲能產業與本地新能源項目協同布局。同時,要發揮煤電調峰經濟性、靈活性優勢,為新能源消納騰挪空間、配合新能源出力不穩定特性提供有利條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