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期貨”合作成果走進2022年服貿會 “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正式發布
“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發布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人民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余璐)9月1日,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環境服務·雙碳經濟論壇”上,“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正式發布,旨在為公眾帶來“氣象+期貨”新體驗、新成果。
中央氣象臺氣象服務室預報員劉揚介紹,今年夏天,我國出現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綜合強度達到1961年以來最強。23個省(市)出現40℃以上高溫,覆蓋面積達175萬平方公里,影響超過4億人。高溫少雨天氣導致南方地區土壤墑情下降,對當地部分水稻、玉米等作物以及經濟林果、水產養殖等造成了影響。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成果顯示,玉米生長季平均溫度每升高1℃,玉米籽粒產量每公頃將降低0.83噸。同時,大豆是喜溫作物,成熟期的低溫霜凍也會嚴重影響當季產量。全球氣候形勢日趨復雜,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如何應對天氣變化風險愈發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而本次發布的“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為應對天氣挑戰提供了新路徑。
記者從活動現場了解到,“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選取北京、哈爾濱等城市為基準城市,基于中央氣象臺權威數據編制,包括相關城市的月度累積平均溫度指數(CAT)和月度制熱(HDD)/制冷(CDD)指數。月度累積平均溫度指數是一個自然月內、每日平均溫度的累積值;制熱指數和制冷指數分別可以衡量制熱和制冷的需求。其中,以北京為代表的華北地區為玉米、小麥重要產區,以哈爾濱為代表的東北地區是大豆和玉米主要產區,相關溫度指數可以較為有效地表征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生長氣溫情況。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方翔表示,國家氣象中心牢牢把握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立足“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高質量發展目標,高度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為國家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以溫度指數為代表的天氣衍生品,既可以發揮天氣風險“減震器”和“穩壓器”的作用,幫助農業及相關行業更準確把握資源狀況,規避生產風險,提升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又可以帶動氣象為農服務等多個應用領域的發展進程,促進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形成靶向需求,也可以提升氣象監測、預報、服務能力的發展水平,更好地履行氣象事業的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職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